內(nèi)容提要:
一、習慣是什么?
二、習慣的最佳養(yǎng)成期。
三、孩子最應該養(yǎng)成的十二個習慣。
四、一個好習慣形成的四部曲。
五、培養(yǎng)孩子習慣要注意的八個原則。
一、習慣是什么?
習慣實際上一種動作定型,是一種自動化的、穩(wěn)定的、不容易改變的動作。習慣動作已經(jīng)進入潛意識,不需要經(jīng)過大腦思考,不需要刻意用意志去控制。
一個人好習慣越多,對這個人成長越有利。相反,一個人壞習慣越多,就越阻礙這個人成功的機會。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對習慣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好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chuàng)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chǎn)的地步。”
概括地說:一個人如果養(yǎng)成了好的習慣,就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yǎng)成了壞習慣,就會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終生在研究習慣教育,也認為:“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但是習慣不是一樣的,有好有壞,習慣養(yǎng)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yǎng)得不好,則終身受其害。”
一個勤奮慣了的學生,不用別人說,他也會自覺學習,如果外人強迫他停止學習,去打游戲機,他會覺得不習慣,甚至厭煩別人的打擾,拒絕去打游戲機。
一個懶惰慣了的學生,別人不說,他總是懶得動,家長老師逼得沒辦法了,才學一點;但如果家長老師不說,外力一停,立即又不動了。
好習慣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學習、去工作、去助人。為什么?回答:學慣了,不學難受;干慣了,不干難受;幫慣了,見到人有困難不幫便難受。
壞習慣使人不知不覺地,很省力地,很輕松地去拖拉,去懶惰,去干擾人。他為什么那么做,細想起來,不為什么,也不是故意的,就是拖慣了,懶慣了,干擾慣了,不干擾難受。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習慣的好壞可以影響人的一生。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所以說,我們有必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養(yǎng)成許多好的習慣。
二、習慣的最佳養(yǎng)成時期。
教育是什么?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
那么培養(yǎng)習慣的最佳時期在什么時候?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在幼兒階段家長要特別重視孩子的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按時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臉、刷牙,吃飯不掉飯,做事不磨蹭、動作要快等等。在小學階段,則要盡可能多地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做完作業(yè)自己檢查,不會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時學習,寫完作業(yè)后自己整理好書包,在外面要留心觀察。
美國的家庭教育是主張民主平等的,平時很尊重孩子的意見,但這并不意味著事事都依著孩子。其實美國的孩子父母的要求是很嚴的,規(guī)矩也很多。在美國家庭里,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觀點,但是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上床睡覺,這是沒有條件可講的。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吃飯時不要大聲咀嚼,父母都會有明確的要求。美國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養(yǎng)成他們良好的習慣,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管理反而越來越松,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闖蕩。
有一個美國孩子,媽媽想從小培養(yǎng)培養(yǎng)他做事的好習慣,就要求這個孩子負責洗碗,美國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媽媽說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這個美國媽媽做得也真絕。他見跟孩子說理無效,當天就在家門上帖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四個字:罷工通知。理由如下:因為媽媽工作很辛苦,想讓孩子給幫幫忙,洗洗碗,但因為孩子只知道享受權利,卻不肯盡義務。所以,從今天起,媽媽不做飯了,各人自行解決吃飯問題。當天美國就一個人在外面吃,連著幾天不肯做飯。這個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面包呀,自然投降。主動跟媽媽承認錯誤,要求洗碗。媽媽說: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說:行呀,只要你做飯,洗碗我包了,甭說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總的來說,抓習慣:小時要嚴,大了就可以放松一點。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yǎng),因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強,越容易塑造。
作為家長,培養(yǎng)孩子習慣,要把握一個原則: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要讓孩子從小到大要養(yǎng)成各種各樣的習慣,我們在孩子還沒形成習慣前,就要注意糾正和引導孩子多形成好習慣。這就是多“塑造”。因為這樣容易。但有時一留神孩子形成了許多不良習慣,等家長意識到時,要想改,這就難了許多,這就是“改造”。
在這里,我想給大家再講一個故事,大家就知道小時養(yǎng)成好習慣有多么重要!
從前,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才生了一個兒子。老來得之,豈有不愛之理?在富翁眼里,他的小兒子就像天賜的“無價之寶”,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成天笑瞇瞇地看著,樂得合不攏嘴。對兒子,他總是遷就放任,什么都依著孩子,從來不管不教,任其自然發(fā)展,生怕嚴格管教,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過了幾年,兒子有四五歲了。由于父親的嬌慣,孩子慢慢滋長了一些毛病,不許人管,只要一不高興,不是張口罵人,就是動手打人,簡直是強橫霸道,無所不至。而那富翁還覺得挺好,心里想:孩子長大了肯定吃不了虧。而且,他也總覺得兒子年紀還小,不懂事,從不認真管教,敷衍兩句就拉倒,對兒子一直是采取寬容、放任、甚至縱容的態(tài)度。
隨著年齡的增大,兒子的惡習不斷膨脹,膽子越來越大。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他竟常常私自偷拿他父親的錢,到外面去吃喝嫖賭。他常常一擲千金,輸?shù)酶筛蓛魞?,可他毫不介意。他覺得,反正父親有的是錢,輸了再去偷??!
后來,他父親終于知道了,非常生氣,覺得再不管就不行了。于是,有一天,他找到賭場,當著眾人的面,把兒子破口大罵了一通。沒想到,兒子不但不怕,反而惡狠狠地反打著父親的鼻子,張口大罵:“你這老東西,該死不死,還敢罵我?你當心點兒,我遲早要弄死你!”
父親聽了兒子的話,氣得渾身發(fā)抖,差一點沒背過氣去。
他心想:兒子這話雖說是在氣頭上說出來的話,也不能不防著點。當天晚上,富翁便把一只小木桶放在鋪好的被窩里,就像是有人在睡覺的樣子。他自己呢,則靜悄悄地躲在床的后邊,屏息凝氣,偷偷地看兒子的動靜。
過了沒多久,只見兒子輕手輕腳推開房門,躡手躡腳地走進屋來,手里提著一把锃亮的大斧頭。一到床前,就怒氣沖沖、咬牙切齒地舉起手里的大斧頭,狠狠地向床上的被子亂砍了一通。只聽“啪”地一聲,小木桶碎了,兒子以為是他父親的腦袋被砍碎了,丟下斧頭倉皇地逃走了。
光陰似箭,一晃過去了十多年,這位富翁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暮年孤獨,苦不堪言,睹物興懷,百感交集。他雖恨兒子,但仍希望兒子能改邪歸正,重新做人,回到自己的身邊來。
有一天,老人家正在一個桑園里獨自散步。忽然,有一位年逾三十的農(nóng)夫徑直朝他走過來,手指身旁的一個很粗的老桑枝,禮貌地對他說:“老人家,請你把這株老桑枝彎過來。”
那老人家笑笑,搖著頭對眼前的農(nóng)夫說:“老弟!老桑枝已經(jīng)那么粗了,哪里還能弄得彎呀?”
那農(nóng)夫說:“不錯,不錯。桑枝要從小彎,兒子要從小教呀!”
老人家聽了這句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很后悔自己小時沒有好好塑造自己的兒子。禁不住老淚縱橫。
這時,只聽那農(nóng)夫又對才老人說:“你仔細看看,我是誰?”
老人上下打量,這才發(fā)現(xiàn)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失散多年的不孝的兒子。
事過境遷,往事雖然不堪回首。但父親寬宏大量,不計前嫌,不是原諒了自己的兒子。
從這個故事,進一步告訴我們,孩子的好習慣要盡早培養(yǎng),不要等到孩子年齡大了,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許多不良習慣了,再想著去改變,那就晚了。
我國著名教育陸士楨曾經(jīng)說過,教育孩子要學會一手接納,一手控制。因為孩子畢竟只是孩子。對于孩子,適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畢竟是“心”育,一切教育應從“心”開始,想方設法喚起孩子的內(nèi)心動力才是主要的,再適度輔之以外部的控制(內(nèi)因為主,外因為輔),控制與疏導相結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結合才行。
但是這個堵疏的比例怎么控制呢?這里面大有學問。
在孩子的學齡前期要“管”和“教”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為越應該管束和規(guī)范,對越小的孩子的無理的行為越不能遷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對抗行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對抗。父母都不會獲勝;假如父母無法讓一個5歲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進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到了小學階段除了要繼續(xù)管、教以外,也要重視疏和導,做到管、教、疏、導同時并用;孩子越是長大,管和教就應該逐漸減少,而疏和導就越來越處于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導”的分量。
孩子進入初中,父母對孩子的“疏”和“導”就應該占據(jù)重要地位了。進入初中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較強的獨立意識,尤其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的逆反、對抗心理較強,他們已經(jīng)不再屈從父母的管束和說教,希望父母尊重他們,與他們平等的溝通。這時,激勵和引導就應成為教育孩子的主導原則和方法了。
總之,如果父母能綜合運用管、教、疏、導的四個原則,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采用側重點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當然,以上四原則要想有效實施,必須建立在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關愛之上的。沒有對孩子的尊重就不會有對孩子的有效教育。沒有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就不會有對孩子良好的情感溝通和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當然也不會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個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長,一個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長,越善長于“疏”和“導”。對“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極少。因為他們總能抓住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總能把握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隨機進行引導。這就已經(jīng)是考驗每個家長的教育智慧的問題了。
三、孩子最應該養(yǎng)成的十二個習慣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基于以上四個學會,我們認為培養(yǎng)孩子習慣應該集中在三大塊,即:做人、做事和學習。而每一大塊又列出了四個指標:
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
做事:遵守規(guī)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
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
一年級孩子應該養(yǎng)成的學習上的好習慣:
1、集中注意力
2、踴躍舉手發(fā)言
3、書寫規(guī)范
4、按時完成作業(yè)
5、自己看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
6、珍惜時間,學習上不磨蹭
7、認真、細心、不馬虎
8、正確的坐姿、看姿等
四、一個好習慣形成的四部曲。
下面講講一個好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
第一層次是被動性行為。它需要外部的強制力量。這是因為此時的道德認識還不充分,道德情感還在穩(wěn)固,還沒有形成道德意志。如老師在場就遵守紀律,老師不在場就不遵守紀律。
第二個層次是自發(fā)性行為。通過接受教育,對習慣培養(yǎng)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認識,并能自發(fā)地根據(jù)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興趣、情緒變化大,因此行為具有隨意性和情境性,行為習慣常常顧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復性大,往往是不穩(wěn)定的。這時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還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監(jiān)督。
第三個層次是自覺性行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內(nèi)部的自我監(jiān)督。此時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夠進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監(jiān)督,不需要外部監(jiān)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
第四個層次是自動行為。既不需要外部監(jiān)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這時遵守的紀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動的行動——習慣。
培養(yǎng)孩子最傷腦筋的,最需要花費氣力的,最考驗家長教育智慧的是培養(yǎng)習慣的起始階段,也就是第一步。很多家長也就是在第一步上做不好。許多家長總是用“逼”的,“壓”的方式,也不管孩子內(nèi)心怎么想,打著培養(yǎng)孩子習慣的口號,就強制孩子。
那么這里的外力指的是哪些?我認為是:家長的約束力、引導力、環(huán)境力三個條件。
先說約束力:比如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家長要學會斷然拒絕,有時也包括制定規(guī)章制度(比如制表)來約束孩子,也包括必要的懲罰。比如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如買玩具等等?;蚝⒆硬豢吓浜希拖衲莻€美國孩子不肯洗碗等等。
二是引導力。這個引導有一個竅門,那就是家長要學會激勵孩子,讓孩子自覺地、主動地約束自己。家長要學會激勵要針對需求。什么叫激勵針對需求呢?
這里我想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下:有這么一則故事,大街上躺著一頭驢子,嚴重阻礙了交通。幾個壯漢推也推不動,拉也拉不走。交警想盡辦法也無濟于事,只好掏出槍來大吼:“再不走,我就開槍了!”驢子只是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不動。這時候,一老農(nóng)手拿兩個蘿卜在驢子眼前晃一晃,懶洋洋的驢子兩眼一亮立刻起來,跟著老農(nóng)走了。
“推”“拉”“吼”對驢都沒用,只有“蘿卜”才請動了驢!老農(nóng)是最懂得驢“心”的人!其實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家長不能拿著鞭子一步步地趕,或者是板著臉對孩子說:“來,我得教育教育你。你應該好好學習、好好吃飯、好好……”總希望通過簡單的教育方式來達到教育目的,讓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我們家長要能懂得孩子的心,善于抓住的孩子內(nèi)心需求,找到讓孩子喜歡的那棵“蘿卜”來引導孩子自己動起來。
在這里我想通過兩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前一段時間,我在看孫云曉的教育書時,曾經(jīng)看到一個著名的教育案例,看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閘北八中有一個語文老師夏老師,他小時候練就了一手非常端莊漂亮的字,讓學生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下面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孫云曉采訪夏老師的一段原話:
“您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練出來的?”
聽我(孫云曉)問及此事,夏老師神秘地笑了,說:
“這個原因誰也猜不出來。”
原來,夏老師的父親是中醫(yī)。許多年前一個暑假剛開始的一天,父親拿出一摞醫(yī)書,對三個兒子說:
“這些醫(yī)書是我借來的,請你們幫我抄下來,有重要用處。”
當兄弟三人準備抄寫時,父親又提醒道:
“抄醫(yī)書非同尋常,抄錯一個字就可能給病人開錯藥方,害了人家性命。所以,必須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貪玩馬虎。抄好了我有獎勵。”
孩子們聽了,無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醫(yī)生,如同給病人開處方一般,一筆一劃,刀刻斧鑿一樣。夏老師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們更加認真。
幾個假期,兄弟三人與醫(yī)書為伴,練出了坐功,練出了嚴謹,也練就了一手好字。每個假期結束時,父親帶兒子們?nèi)ゴ笫澜缤嫔弦徽?,那份自豪與痛快,回想起來讓人心醉。
聽到這里,我拍案叫絕:
“你父親是高人,他這是培養(yǎng)你們兄弟三人的良好習慣呀!”
夏老師點點頭,說:
“是啊,不過這是我們長大以后才悟出來的,那時可當真了。至今我對醫(yī)書都有一種敬畏之感。”
夏老師的兩個弟弟,一個擔任了廠長,另一個做了企業(yè)的工會主席。兄弟三人的成長都得益于抄醫(yī)書養(yǎng)成的嚴謹作風。
看到這里,我深深驚嘆于這位父親的教育智慧。通過讓孩子們幫著抄醫(yī)書一事,巧妙掩蓋了父親真實的教育意圖,孩子們一點也沒有感覺到被教育、被強迫的痕跡。
教育是一種藝術,最高明的教育應該是春風化雨,不露教育痕跡的。
案例:用一些小“計謀”來對付孩子。比如:孩子剛讀一年級時,每天老師都會留點家庭作業(yè)。作業(yè)雖然不多,但兒子因為沒有養(yǎng)成做作業(yè)的習慣,總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鐘的作業(yè)兒子可以邊玩邊寫磨蹭一個小時。催促一下寫一點,不催促就又玩別的東西去了。于是,我想了一個辦法,每次接兒子一回家,我就對兒子說:
“兒子,快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我就帶你到下面去玩。”
“兒子,快點,今天晚上帶你到橋頭公園去滑冰。”
“兒子,趕快寫完作業(yè),今晚上爸爸陪你看一部好碟,叫《白色星球》,非常好看。”
“兒子,快寫作業(yè),爸爸今晚上陪你下棋。”……
兒子一聽,高興地不得了,趕快認真寫作業(yè),我也兌現(xiàn)我的諾言,兒子一寫完作業(yè),我就帶孩子玩。就這樣,通過這個辦法,一次、二次、三次……他快速認真完成作業(yè)的良好行為得到不斷地重復,最終形成了快速高效完成作業(yè)的良好習慣。兒子就這樣被我用一個“小計謀”給“暗算”了。
有一段時間,兒子睡覺越睡越晚。有時到了晚上10點都不肯睡覺,早上又起不來。我就對兒子說:“兒子,你不是想打羽毛球嗎?說實話,下午我實在抽不出時間陪你打球,你要真想打球,早上我可以陪你打球。”
兒子聽說老爸終于肯陪他打球了,非常高興。晚上早早地上床睡覺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喊:“兒子,起床嘍,打球去嘍”。兒子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高高興興跟我打球去了。就這樣,打了一段時間的球,兒子晚上晚睡晚起的壞習慣就沒有了。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利用孩子內(nèi)心的渴望來完成我的教育任務,而不是威脅和強制。
有一句話說得好:“行為乃發(fā)自我們的基本欲望。”“天底下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影響他人,就是提出他們的需要,并且讓他們知道怎樣去獲得。”這是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卡內(nèi)基的話。
每個人之所以會產(chǎn)生行動的動力是由這個人的內(nèi)心需求決定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父母的可以經(jīng)常跟孩子動動“心眼兒”。實際上“動心眼兒”就是在講究策略。如果方法得當,是很有效的。
案例:有幾天早上,我發(fā)覺只要趁父母不注意,兒子都不愿意擠牙膏刷牙。我知道兒子內(nèi)心沒有對刷牙引起重視,沒有意識到人有一口好牙齒的重要性。
不能強逼------這是我們教育他的原則。那怎么辦呢?一天晚上,我們一家在看電視??吹诫娨晞±锏哪信鹘呛蛷V告里的人露出一口潔白好看的牙齒時,我故意夸張地對妻子說:“這個人的牙齒好白好漂亮呀。”
妻子也會大聲附和:“這個人笑得好燦爛呀,主要是因為她有一口好牙齒,如果她的牙齒不好看,又黃又稀的,估計她不敢這樣笑。”
“這個人的牙齒好難看呀……”
兒子坐在旁邊扭頭看看我們,盯著電視靜靜地看著,沒有說話。
第二天早上起來,我聽到了兒子在洗臉間刷牙的聲音,比平時刷牙時間長。
我的一個同事要去補牙。我正好沒事,就與他一起去了。當時,兒子沒事,我就帶上了他。兒子來到醫(yī)院,看到那些貼在墻上的“愛牙宣傳圖”,可能看到不好看的吧,兒子嚇得用手掩住了小嘴。再看到醫(yī)生用尖尖地利器給我的同事鉆牙,看到同事吐著帶血的口水,兒子可緊張了。我趁機又請醫(yī)生給他講了一些不刷牙的危害……總之,這一次的所見所聞讓兒子大為震驚,我什么話也沒有說,但我知道兒子內(nèi)心真的開始重視刷牙這件事了,不再把刷牙看成可有可無的事了。尤其是到了10歲以后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注重美了,那么利用這種方式就會更有效。
以上是我對兒子的一個小小的暗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誰會愿意被硬性教育。如果父母動輒把孩子拉到身邊,對孩子說:“來,我得教育教育你。你應該好好學習、好好吃飯、好好……”孩子肯定會煩的
另外,特別強調(diào)的是不要輕視環(huán)境的力量。
很多人都有一個模糊的認識,認為自我控制僅與人的意志力有關,一個人的決心越大,意志越強,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強。然而,行為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受客觀環(huán)境支配的,不是個人的主觀意志可控制的。
一個人有某種壞習慣,主要不是因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為這個習慣總是能得到處在環(huán)境的刺激和強化。
好習慣的形成有同樣的道理,習慣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意志堅強,而是因為他周圍存在強化好習慣的客觀環(huán)境。
這個觀點對意志力發(fā)育尚不成熟的兒童來說,很有意義。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僅有決心和意志力是不行的,還得加強訓練,主動學習自我控制程序。
案例: 以我培養(yǎng)孩子看書為例,我就是充分利用了環(huán)境的力量。我的孩子現(xiàn)在讀三年級,前兩天我?guī)秃⒆咏y(tǒng)計:看的課外書已經(jīng)達到了110本,而且都是200頁以上的字書。這里面就有一個竅門:就是充分利用環(huán)境。
一是:經(jīng)常帶孩子逛書店,每個雙休日都陪孩子到書店坐坐,那里有很多看書的孩子,書店也專門安排了坐位給孩子們看書,所以那里很容易形成一個看書的“氣”場。
二是:在家里每天晚上我們?nèi)叶艘粋€全家看書的時間。每天9點鐘的時候,全家人都安安靜靜在坐在書桌上看20分鐘書。所以孩子很容易靜下來。
就這樣天天堅持,兒子慢慢養(yǎng)成了看書的習慣。現(xiàn)在我發(fā)覺,兒子每天睡覺前不拿本書看看,他就睡不著覺。
五、培養(yǎng)孩子習慣要注意的八個原則。
1、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要做孩子的榜樣,因為兒童的模仿能力強,看到好的舉動,無形中就會模仿,反之也一樣,所以,父母要多給孩子正面的形象。所以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對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學什么。
案例:1、舉一個同事總是說:他娘的。結果孩子也學到了。2、父母喜歡打孩子,所以孩子長大了也喜歡打自己的孩子,甚至反過來打父母。3、父母平時斤斤計較,那么孩子以后也會斤斤計較。父母平時喜歡苛求別人,容不得別人缺點,孩子大了也就容不得同事的缺點,愛人的缺點,孩子的缺點,這些都是潛移默化中,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所以:一個小氣的家長,如何造就一個大氣的孩子?一個小心眼的家長,如何能培養(yǎng)出一個胸懷坦蕩的孩子?一個私欲無度的家長,又如何能培養(yǎng)出一個情愿付出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的情商方面,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響、父母的影響。一個家長的人生經(jīng)驗、身心修養(yǎng)、平時的為人處世,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也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水準,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長大以后少走彎路,盡可能地避開來自生活的無畏打擊和挫折,從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
2、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無論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舉個例子:孩子第一次寫作業(yè)拿筆的位置不對,父母沒有看到,那么下一次孩子又會是那樣拿筆,父母又沒有看到,等到父母發(fā)覺,這種拿筆的姿勢已經(jīng)重復了幾次了,要矯正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孩子開始不習慣了。再比如:孩子第一次在寫作業(yè)時,低著有著,哈著腰,父母如果注意了,馬上糾正。那么下次孩子就會知道這樣不對,多重復幾次正確的寫字姿勢,很容易就改過來了。
所以會教孩子的父母,特別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并隨時糾正,以免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
3、培養(yǎng)習慣過程中不要有例外。一是時間上不要有例外,二是空間上也不要有例外。這其實是培養(yǎng)孩子習慣過程中一個“立”的過程,就是要保持養(yǎng)成習慣的連續(xù)性。盡量做到天天堅持,中間盡量不要斷開。比如:你想培養(yǎng)孩子看課外書的習慣,那就要做到讓孩子每天都看一會兒,這樣久而久之,這個孩子看書的習慣就出來了。但是有些父母不是這樣,在這個過程中,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今天忙起來了,就不讓孩子看了,明天帶孩子出去玩了,又不看了,或者過兩天又有個什么事,又沒讓孩子看,所以這個習慣就很難養(yǎng)成。
所以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一個新習慣的過程中,要做到“連續(xù)”兩字。
還有一種“連”,也要注意,那就是社會、學校、家庭三者的教育要統(tǒng)一,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員要統(tǒng)一。這樣一個好習慣就更容易養(yǎng)成。
案例:培養(yǎng)一個孩子不要亂丟垃圾,老師強調(diào)學生不能亂丟垃圾,學生在學校做得很好,不亂丟。但是一出校門回到家里,父母不強調(diào),有的父母甚至自己在街上亂丟,孩子看到了,既然父母能丟,路上的人都能丟,那我也丟吧。學校在給孩子“建立”這個習慣,但是家庭和社會卻在教孩子“破壞”這個習慣。最后相互抵消,孩子的好習慣還是沒有建立起來。
在家里培養(yǎng)習慣也一樣,有時家里對孩子的管理意見也不統(tǒng)一。比如:孩子小時,父母堅持不喂飯,讓孩子自己吃,孩子的習慣快養(yǎng)成了,但是父母可能有事忙去了,把孩子寄到爺爺媽媽家,爺爺奶奶看孫子吃得慢,心疼,又去主動喂孩子,這樣孩子自己吃飯的這個習慣也就難養(yǎng)成。
再強調(diào)一下習慣的“立”與“破”。
1、學校、家庭、社會盡量達到統(tǒng)一。
2、時間上要盡量天天堅持,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3、有意識的“立”好習慣,“破”壞習慣。
關于第三條,解釋一下。什么叫“立”好習慣,破“壞”習慣。比如:如果你想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那就天天讓孩子堅持,盡量做到“連續(xù)”。但對于一些壞習慣,我們要學會“破”,比如孩子放暑假了,天天坐在家里,又沒有機會出去玩,就坐在家里天天看電視, 一天都沒有斷,結果一個暑假下來,孩子養(yǎng)成了看電視的習慣。
案例:我的孩子看電視也很多,看過的動畫片尤其多,但我掌握了這個原則,我并沒有讓孩子天天看,我“斷”開它。比如:我發(fā)現(xiàn)孩子連續(xù)幾天在看電視,漸漸快成習慣了,我就會想辦法,就會用更好玩的活動引開孩子。我會對孩子說,今晚我們?nèi)ビ皠≡嚎囱莩?,今晚我們到公園去踢球等等,故意“破”一下,使它成不了習慣。所以我孩子很少天天說要看電視的。因此他沒養(yǎng)成看電視的習慣。
對于游戲也一樣,許多孩子不知不覺間就養(yǎng)成了打游戲的習慣。而游戲又設計得很巧妙,天天勾著你,讓你不能一下子過關。這樣孩子就天天想著游戲,因為沒過關,總想過關,所以就天天打。而家長又沒意識到要“破”一下。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家長每天安排孩子打一個小時的電腦游戲,還不如把這些時間全部安排到星期天一天去。讓孩子完飽,最好讓孩子打過所有的關。這樣因為孩子征服了游戲,就會慢慢對這個游戲的興趣減淡!
所以說:對于好習慣,家長要善于“立”,對于壞習慣,家長要善于破。
4、要發(fā)揮孩子的主動性。在兒童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中,有一個誤區(qū)存在,那就是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習慣,大人在定規(guī)范,強迫孩子去執(zhí)行,這樣做就很可怕,孩子始終處于被動中,處于父母的高壓下,孩子自己的主動性發(fā)揮不出來。有的父母就采用這種“逼”的方式,“壓”的方式,每天逼孩子彈琴多長時間,逼孩子每天看書多長時間,逼孩子每天必須要完成什么什么任務……一直約束著孩子,始終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這樣的孩子就特別被動。到了中學,孩子到學校住校了,父母沒有條件管理孩子了,孩子自己也沒學會管理自己,自己沒有學會約束自己,結果就開始下滑。
中國教育的一大敗筆可以說就是把太多的教育變成了一種從上到下的要求,而沒有一個從下激發(fā)出來的主動的需求。
所以其實,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自我教育,會教育的父母是會想方設法調(diào)動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自己學會管理自己,自己學會約束自己,充分調(diào)動孩子自己養(yǎng)成習慣的主動性,要讓孩子覺得養(yǎng)成這個習慣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幫助,讓孩子覺得我喜歡養(yǎng)成這個習慣。這才是最考驗家長教育智慧的地方。也是評價一個家長教育水平的重要標志。
5、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
持之以恒是養(yǎng)成習慣習慣的必要步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不能緊一陣、松一陣的或者虎頭蛇尾。有形成一個新習慣,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當然三十天時間只的是動作性習慣。如果是培養(yǎng)智慧性習慣,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如:遇到任何事,總是往積極的方面想,好的方面想;如:實事求是的習慣;質疑、批判和保持理性的習慣等等,這樣的智慧性習慣的養(yǎng)成好運就不是30天了,有時需要幾年才能養(yǎng)成。許多父母因為工作忙,前面一段抓孩子還抓得緊,抓了十來天以后,自己也沒堅持抓下去,結果一個習慣還是沒養(yǎng)成。所以,要培養(yǎng)一個好習慣,就要抓實、抓死。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過,在一個新習慣養(yǎng)成之前,我們要保持習慣的一種連續(xù)性,盡量不要斷開。在這里我想起了魏書生老師說過的一段話: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如意外的任務啦,身體有點小病了,有不順心的事啦,心情不好啦,也鼓勵孩子不要輕易停止,只要能站直了,就別趴下,只要還能行動就別停下。身體有小病時,跑不了1000米,那就一步一步地走下來。寫日記心情不好,寫不出太好的文章,但也不要中斷日記,可以隨隨便便地東一句西一句記下自己當時的心情,可以少寫,但不要停下來。要克服一件事不做則已,做就要做到盡善盡美的想法;建立起行動就比空想強,只要做就比不做強的觀念。許多人沒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都跟想盡善盡美有關。
案例:我想起我中學開始的長跑經(jīng)歷,一直到現(xiàn)在,我身旁的同事和朋友一直對我有一個印象 ,那就是我這個人恒心好,做任何事,只要不做,要做就能長久地堅持。并且受到挫折也不會輕易打退堂鼓?,F(xiàn)在想來,就得益于我從初三開始的長跑鍛煉。從初三開始,我開始練長跑。不管刮風下雪,長夏秋冬,除了下暴雨,我從來沒有中斷過長跑,每天都堅持跑5000米以上。我印象最深地是有一天早上,又下起了雨,中等雨。許多同學放棄了跑步,整個400米的大操場只有我一個人在跑步,一圈又一圈,宿舍緊挨著操場,宿舍里的許多同學就看到了我一個人在跑。這種長跑一直持續(xù)了12年。直到參加工作后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中斷長跑。但就是這十二年,讓我煉就了做事的恒心和毅力。讓我在工作中做事從不輕言放棄。
現(xiàn)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毅力和做事的恒心,能夠讓孩子通過鼓勵孩子天天堅持鍛煉,尤其是長跑,也不失為一個鍛煉孩子毅力的好辦法。
6、要給以孩子積極的鼓勵。孩子在養(yǎng)成習慣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反復,這里面有多方面原因,有時是因為受環(huán)境的誘惑,內(nèi)心的好孩子暫時輸給了壞孩子,有時是因為自己的意志力不夠。不管什么原因,家長還是要學會看到孩子的正面,從多角度看孩子,因為只要是孩子就有一顆向上的心,內(nèi)心都是要求進步的。我們要多看孩子正面,多鼓勵孩子,始終相信孩子會往好的方面發(fā)展的。因為進步是在曲折中進行的。
7、要學會控制時空。孩子始終是孩子,在培養(yǎng)習慣過程中,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自然界的普遍原則——最小阻力原則。家長們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好習慣不易養(yǎng)成,而壞習慣很容易養(yǎng)成?因為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壞習慣則無須任何努力即可染上。外界的誘惑時時在引誘著孩子心中的壞孩子,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必須靠意志去抗爭,才能取得勝利。所以做為家長在空間上,要善于把孩子放在一個沒有誘惑源的空間里,使孩子處于能夠把握自己的環(huán)境中,什么歌廳、舞廳、游戲廳、臺球室這些地方盡量少去,這些地方,孩子一旦進去,便很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棄好習慣。
在家里,孩子在寫作業(yè)時,家長就少打點麻將,少看電視,盡量不影響孩子。大人在那邊看電視看得津津有味,嘻嘻哈哈的,卻要求孩子靜下心來學習,這是很不公平的。孩子在寫作業(yè),你也可以在旁邊看看你的書,給孩子一個榜樣,給孩子一份力量,這樣孩子自然就心靜了。
8、培養(yǎng)習慣要少說教,多訓練。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沒有說出來的習慣,只有練出來的習慣。比如:有些家長教孩子尊敬長輩,然后對著孩子說一大通道理,應該應該怎么樣。這樣沒什么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從身邊的小事開始訓練孩子尊敬長輩。比如:父母下班回家,讓孩子幫父母拿一雙鞋過來給父母換上,再讓孩子給父母倒一杯水,或者媽媽在廚房做菜,讓孩子幫著媽媽擇菜等等。
評論
還能輸入140字
用戶評論
經(jīng)過核實,本空間由于存在敏感詞或非法違規(guī)信息或不安全代碼或被其他用戶舉報,
已被管理員(或客服)鎖定。
本空間現(xiàn)無法正常訪問,也無法進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鎖請聯(lián)系當?shù)亟逃夹g部門,由當?shù)亟逃夹g部門聯(lián)系鎖定人處理。
當前機構空間已被管理員(或客服)封鎖。
目前機構空間無法正常訪問,也無法進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開放,請聯(lián)系當?shù)亟逃夹g部門,由當?shù)亟逃夹g部門聯(lián)系管理員(或客服)處理。